購物、慈善兩不誤

想到Amazon上購物的佛友,可考慮移至AmazonSmile(smile.amazon.com)。同樣的公司,同樣的價格,同樣的服務。不同的是,只要購買的是符合條件的商品,AmazonSmile 會捐顧客購買總額的0.5%到指定的慈善機構。不需要多花錢,購物、捐贈一舉兩得。

禪舍也在AmazonSmile的慈善組織列表上,輸入Santa Monastery,即可找到。歡迎大家選擇禪舍為受益慈善組織。

Want to buy something from Amazon? Consider switching to AmazonSmile (smile.amazon.com). The two are the same company, offer the same products with the same prices, and provide the same services. The difference is that when you shop on AmazonSmile, the AmazonSmile Foundation will donate 0.5% of the purchase price of eligible products to the charitable organization of your choice. You buy and they donate, without you spending more.

Our monastery is on the AmazonSmile Charity List. You can find us by searching Santa Monastery. Please consider picking us as your charitable organization on AmazonSmile. Thank you.

阿闍梨休士頓之行

阿闍梨休士頓的行程即将结束,明天即返回丹佛禪舍。感謝瑞慶、靜茹一家人的照顧。

Acariya will end his Houston trip tomorrow and return to the monastery in Denver. Many thanks to Koh Family for taking care of us during our stay.

瑞慶一家人精心準備早午齋供僧,準備有溫馨的戶外早齋。

The Koh family making meal offerings to monastics, and prepared lovely outdoor picnic breakfast.

週禪舍的「共修會」也假瑞慶、靜茹家舉行,主人為參與現場共修的佛友們準備了冰鎮檸檬水消暑。有佛友為了親近善士,從驅車4小時從Louisiana到Houston來參與共修。

Our weekly Saturday course was also hosted in the Koh’s house this time. The hosts prepared icy lemon water for our Dhamma friends. A couple drove 4 hours from Louisiana to Houston in order to participate the course in person.

8月3號晚間,阿闍梨參加當地的「成佛之道」讀書會,為現場及通過網絡連接的二十幾位佛友答疑。

On the night of Aug. 3, Acariya gave a Q&A session to the participants of a local book discussion group on the book The Way to Buddhahood. There are over 20 participants, including those attending on-site and online.

最美麗的生前「信託」

「我希望妳們可以提醒我,我每天都有捐款$10」。

「不是說為善不欲人知嗎?怎麼還要人家說。」。

「我是請她們在我臨終前提醒我啦!」

「那我請你們大家,在他臨終前提醒他,來生別再來找我了。」

老夫老妻的對話,惹得全場哄堂大笑,也讓「臨終關懷」的話題在輕鬆的氛圍中開展。接著,陸續有人提出:「我希望放我喜歡聽的佛曲和佛教動畫。佛曲和動畫的link我都找好了。」「我年輕時,不讓“生我的人”煩憂;我老了,不讓“我生的人”苦惱。不要告別式、不要花費太多。時候到了,請大家念佛。」「我想聽我自己的唱誦,我會先錄好,到時妳們再放給我聽。」「我希望……」。

2019年5月11日,LA哈崗共修會在聽完開印阿闍黎開示清淨道論與攝論有關「重業」、「經常業/數習業」、「臨終業」以及「已作業」後,學友們分享與交流著,將來如何運用「臨終關懷」,大家可以相互協助以便提起臨終者的正念。

其實,早在四、五年前研讀《阿毗達摩概要精解》時,我們當中有些人已相互討論過,也列下了臨終的意願互相請託。然而,直到去年底,當大家或接力、或一起,陪伴一位罹癌的佛友走完最後一段路,我們才真正在「臨終關懷」的過程中,各自對「數習業」與「臨終業」有著烙印於生命的觸動。

猶記得被我們暱稱為「夫人」的佛友躺在醫院病床上,正準備喝點褒好的雞湯時,突如其來的苦痛叫聲夾帶著滑落的淚水,瞬間將她的食欲彈落於天外。無論我們怎麼調整床的高度、枕頭的方向、身體的角度,設法減輕她的痛楚,仍舊無法使她獲得舒緩。最後醫生使用了點嗎啡,方能讓她的疼痛感降低而稍有精力略為飲食。

「佛經說,身苦心不苦,我很難做到。但是我努力讓自己在疼痛時,還能憶念觀世音菩薩。」「我很慚愧,當身體劇痛難忍時,我完全提不起力量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即便想要默念,都極為吃力且無法專注。妳可否晿誦觀音菩薩聖號或念段經文給我聽?」夫人,以往便是個忍耐力強,意志力堅定,精進學佛,不輕言放棄的人。即使在送醫前,已無法正常握筆書寫,她還是堅持每日用她顫抖的手,歪斜地謄抄她的佛學課筆記。因此,當她提出上述要求時,我知道,她的疼痛指數已經超出她所能負荷的了。

當我望著當年豐潤卻因病痛而兩頰凹陷的臉龐時,陌生的猶如第一次見面相識,然而內心卻相當明白,這位曾和我們在學佛的道路上併肩而行的人,即將和我們分道揚鑣了。我們能為她做的,便是設法滿她的願,使她心得安穩。於是,佛友中有人請來了唱誦觀世音菩薩聖號的播音機,選擇了她相應的唱誦音調在她床邊播放。我們輪流去探視時,除了和她談心外,也會為她念誦她想聽的經文。就在她彌留的那晚,大家依她的願,輪班以她平常聽誦的觀音菩薩聖號音調,送她一程。

「夫人吃不下,我也沒有胃口。」

「看著她忍受著身體的痛,我卻無法為她做任何事,我的 心也在糾結。」

自從夫人選擇居家安寧療護後,老爺的心情便隨著夫人的病情起伏,身體的疲憊也有時令他心力耗竭。還好,平日他也常觀照自己的身心變化與起心動念。當他查覺自己身體過勞或心情低落時,他會求助兒子、女兒或佛友們。大家或準備餐點、或代他照顧夫人半天、或陪他聊天,讓他得以有機會喘息與調適心情。

很多時候,「臨終關懷」的對象不僅是夫人,其實老爺和他兒女的身心狀況,更是我們關注與陪伴的焦點。「臨終關懷」的時間也不僅僅是臨終前的那幾天,而是在生命末期的那幾個月便開跑了。因此,。「臨終關懷」看似是助他,其實是利己,除了長養慈悲心與耐心外,更在照護的過程中,放下身段、消融自我。

病者已逝,來生是否有緣再相遇,不得而知。然而,我已在夫人生命最後這個篇章中,學習許多:

  • 選一固定的修行法門,每日練習與運用,培養數習業。
  • 平日借“觸”觀受,借境運用四念住,使自己心轉趨於善。
  • 身苦致心苦而自己又無法跳脫時,需了知自己能力有限,功力不足,勇於求助。
  • 慈心對待他人,適時援助他人,廣結善緣。
  • 臨終關懷要尊重對方意願,依其願而行,導其心向善。
  • 照護他人需有自業正見,莫轉悲心為悲慟。
  • 凡集起之法必消散。

近年,另有幾位學友陸續罹癌,各自在治療的階段中尋求醫療上與心靈上的輔助。也因此,當阿闍黎在開示中,再度提及「臨終關懷」的助益時,我們希望透過直視這個議題,除了相互協助外,也使自己有機會思惟如何面對生死,如何為自己及家人做好準備。期望不管明天或來生哪個先到來,我們都能無懼畏。

討論未歇,慶祝母親節的佳餚已飄香。學友們不待我發言,食指已大動,大快朵頤。我的臨終意願就這樣被淹沒在媽媽們的愛心餐點中……好友們,棺材是裝死人,不是只裝老人呀!!

文:盈如 / 圖: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