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印阿闍梨日常隨緣開示錄)
禪修,現今已有截然不同的解讀。在印度佛教中,bhāvanā 的含義是「產生、增長」,即令未曾有的經驗得以生起,已具備的經驗得以深化與拓展。
禪修之所以很多障礙,最主要的原因無外乎五欲熾盛。五欲是指對色、聲、香、味、觸之境有所欲求、貪著。禪修者應適當地遠離五欲和捨棄五蓋,方能成就五禪支。若欲達成色界禪那,則必須超越五欲;同理,若欲成就無色界定,則須進一步超越色界。
身體健康時,若未曾深刻體悟五欲的過患,便難以真正捨離。人之所以放逸,往往是因為覺得生命尚且悠長,未曾深切意識到死亡的逼近。然而,有的人在重病降臨時,尤其當醫生診斷出罹患嚴重疾病(如癌症等)時,才願意放下一些平時不見得能放下的執取,這時反而能精進用功,獲得成就。
佛經中亦有類似的記載,在佛陀時代,有些人在健康時未能證果,當他們身患重病時,聖弟子如舍利弗或阿難前往探望,開示引導,反而令其增上乃至證果。
禪修應融入日常生活,學習攝心。在《大念住經》中,佛陀教導了極為實用的方法——「身念住」。於行、住、坐、臥,乃至清醒、言語、沉默等各種狀態下,皆應保持正念正知。無論何時,我們的身體皆與我們同在,例如用餐時,伸手、拿起、收回皆應覺知;咀嚼、吞嚥時,亦應保持正念;行走時,腳抬起、向前、放下皆清楚分明。若能常保正念正知,則生活便不會感到無聊,而是處處皆是修行的契機。
Summarizer: Bhikkhunī Sac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