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次第

2017年11月22日晚.溫哥華

開印阿闍梨於李連銘居士家茶敘,講解了上座說一切有部為主的「道次第」。在進入道次第之前,先為大家鋪陳佛教部派的分類。

繼續閱讀▸ “修行次第”

阿闍梨於美國莊嚴寺帶領「四念住」禪七(2017/10/07 – 2017/10/14)

2017年10月7日,美國紐約州莊嚴寺迎來40多位中、美學員,開始7天的「四念住」密集禪訓。「四念住」,包含「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四個方面,內容細緻扎實。在連續7天的練習中,禪修指導老師開印阿闍梨次第清晰地給學員講述指導了「四念住」的修法,讓學員得以全面了解「四念住」的整體。

繼續閱讀▸ “阿闍梨於美國莊嚴寺帶領「四念住」禪七(2017/10/07 – 2017/10/14)”

2017 洛杉磯妙林蘭若攝論營活動報導(2017/09/23 – 2017/09/27)

2017年在美國兩場的阿毗達磨研習營,923日在加州洛杉磯妙林蘭若拉開了序幕。

攝論營第一堂課,由開印阿闍梨講解『「阿毗達磨」在佛教文獻學上的價值和實用性』。在這堂課上,阿闍梨介紹了「阿毗達磨」的起源、傳承、以及發展的時期,并經由幾個問題來說明「阿毗達磨」對我們了解自己和了解生命的實用性。接著,淨永老師向大家介紹《攝論》的九章架構,給幾天的課程內容畫出範圍和輪廓。之後,禪戒法師直接切入《攝論》第一章「心」,引導大家,特別是初學,如何有效地將名目繁多的「心」輕鬆分類。接下來幾天的課程,禪戒法師和淨永老師分別講解「心所」、「色法及涅槃」、「心路」、「離心路」、「緣起和24緣」,將《攝論》的基本知識點統統含攝在內。

如此龐大的內容,要在幾天的時間傳遞給學員是不容易的。如何才能有效地幫助學員吸收而不覺枯燥呢?在課程的安排,此次攝論營採取了上課、分組討論、綜合報告、老師評論和問答的組合形式,避免了全天上課的枯燥和信息量過大而無法消化的不足,讓每天的課程充滿動態的活力。每一塊知識點,經由老師講解、輔導員帶領討論、綜合報告、老師的評語和問答的四個環節熏習,在一種相對輕鬆的模式下讓學員掌握知識點名相背後的含義和對生活指導的意義。之後,提綱挈領,學員便可「順藤摸瓜」、自主性思考到較細微的部分。

每天有兩場分組討論的時間。在這裡,沒有固執我見的爭執,卻有指正為快的喜悅。以法為依的討論,重在法益的增長,各抒己懷又包容並進。中部32《大牛角經》講,兩位比丘論《阿毗達磨論》,讓牛角沙羅林增光生色。而學員正直、開放、包容和充满歡喜的討論讓妙林蘭若熠熠生輝。

每場分組討論後是組員代表的綜合報告時間,每组的組員代表,或一或二,向全體學員和老師報告各組組員中一致或不同的意見。不同的組的報告有重疊的題目也有不同的題目,促進了組與組之間的互相學習。

每天晚上,則由阿闍梨講解巴利佛教止觀理論并指導大家實修。在四個晚上的時間裡,阿闍梨先概說巴利佛教止觀的業處,接下來的三天分別教導安般念、慈心禪和佛隨念的入門課程。阿闍梨鼓勵學員在白天營隊課程期間休息時,也不忘用禪修的方法調理身心。

攝論營的最後一堂課,阿闍梨從了義、不了義談「施設」與「真實」。阿闍梨指出,了義和不了義不是在理論上的辨識,重點應該落在修學上。不了義即應該被引導的。我們應該關注自己「不了義」的部分,而不是拿一把尺去量別人。這個講題放在攝論營的最後一課,是為了提醒學員,不要學了《攝論》就用《攝論》的觀點去評判其它經綸。不同的經綸有其成型和發展的特殊歷史背景,祖師大德適合當時的因緣竭力為佛法的住世而努力。我們應該思考,什麼樣的學習和應用適合21世紀?

攝論營最後一天,淨永老師和靜維老師帶領大家一起唱《毗曇頌》。是由開印阿闍梨十幾年前執筆書寫,採用北傳的梵唄唱腔。《毗曇頌》的詞如下:

阿毗達磨擇法眼,洞識名色悉因緣。

攝入智海第一義,利樂人天涅槃圓。

「阿毗達磨」就是殊勝法,「擇法眼」即擇法覺支,以法眼擇一切有為法而不落入人、我、眾生等概念顛倒。經由阿毗達磨的解剖,「洞識」了「名色」並「悉」知世間是有「因」有「緣」而集起與滅去,如此才能攝入「第一義」得生滅智(建立法住智)。不然,我們可能一直都在使用概念推比法在思惟法義而不自覺。如佛說「先得法住,後得涅槃」。阿毗達磨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獲得「人天」的「利樂」福果,也是通向「圓」滿「涅槃」的一道門。

學員們難抑喜悅之情,合唱法義深奧的《毗曇頌》。而這喜悅源自於經過這幾天營隊的熏陶後對《攝論》法義或多或少的切身體會Sadhu, Sadhu, Sadhu

東岸的佛友們,同凈蘭若,以法相會。

文:靜瀾 / 圖片:開印阿闍梨

阿闍梨於洛杉磯妙林蘭若再講「佛教的禪修」(2017/09/19)

2016年,阿闍梨受邀出席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主辦 ,孝恩集團、馬來西亞佛光山、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協辦的 「2016年佛教當代關懷研討會 –禪與現代生活 」的研討會,主講「佛教的禪修」,并發表同名論文。2017年9月19日,洛杉磯佛友有幸請得阿闍梨再次開講「佛教的禪修」。
這次授課,阿闍梨直接先談禪修的利益。阿闍梨指出,我們在談禪修的利益時,要客觀,注意普遍性和可重複性,就如同佛教發展至今近2500年後,在空間上已傳遍世界各國各地、各民族,時間上古人可以的,今人也可以,禪修方法就是具有普遍性和可重複性,因此大家才有學習和體證的機會,如同科學的實驗一樣。我們不能只談個例或不能重複的事情。最近現代科學,經常把禪修和大腦科學連在一起。有很多醫學報道,通過醫學儀器發現,禪修的訓練會對大腦產生影響。這是具有普遍性和可重複性的。其實再細一點,還可以研究白遍、紅遍對大腦影響怎樣,慈心禪對大腦影響怎樣,安般念對大腦影響怎樣。這些都是可行的研究方向。
學過阿毗達摩的人都知道,色法生起有四因:業生色、時節生色、食生色和心生色。「業生色」即過去世帶來;「時節生色」如我們的基因、所居住的環境對我們色身的影響;「食生色」,即我們吃的食物,如我們都知道隔夜菜對身體不好,不但營養流失還會產生亞硝酸鹽影響身體健康。而禪修的訓練對我們的色身(包括大腦)的影響則屬於「心生色」的部分。佛教通過感受判斷四大,雖然沒有藉助科學儀器,也知道身心反應不一樣。阿闍梨分享自己禪修的經驗指出,比如修習安般念和慈心禪,身心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阿闍梨分享說,2016年參加的研討會,主題演講談的都是禪的世間利益,極少講到出世間利益。如果鎖定在世間利益到底好不好呢?阿闍梨認為,為了迎合現代人的世間利益,禪修可與應用科學、文化、藝術、教育、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等方面做結合,的確是一種新的契機。連世間利益都沒有,沒有幾個人關心出世間利益。即使身為佛教徒,我們很讚美出世間,但又幾個人能體驗呢?對出世間的利益還停留在信仰層面。
佛教的利益是講今生和來世都能受益的。如果只談來世的利益,與外道類似。現生的利益是重要的。就如,你為了找一個好的工作,去找一位老師學一門技術,三年、五年,老師告訴你,這門技術你今生用不上,要等來世,你會願意去學嗎?(眾笑)
在北美,佛教的研究注重對人類的利益。你立一個新的宗教的課題,首先問你,對人類的利益在哪?過多強調世間的利益,帶來的問題是急功近利,什麼都要快速。你跟他/她講「涅槃」,他/她立馬問,「我可以得到嗎?」;若可以,下一個問題就是「幾時?」。過多強調世間的利益,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reductivity,化約。「化約」的目的本來為了便於推廣,讓初學者易於吸收,不過要小心使用,避免它走向極端而導致在弘化過程中慢慢剝落掉一些原有豐富的核心養份。如在當今北美,禪修簡化成「正念療法」,毗婆舍那的「種種觀、周遍觀」簡化成「內觀」,就有失完整性。
課程的後半部分,阿闍梨帶領大家一起思考與佛教的禪修相關的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話題。在這摘取一二。
一、禪定是共外道的嗎?
你們大多應該聽說過,禪定是外道也有,修觀只有佛教有。但我們如此說時,採用的文獻是佛教內部的文獻。如果我們看佛教之外的文獻,印度學者對於佛教以外的古印文獻考察發現:沒有文獻顯示,在佛教以前就有類似佛教這般平靜和愉悅的奢摩他修習方法;而外道的修行方法其實多屬痛苦的苦行。四吠陀、奧義書等裡都沒有記載。我們在判定這個禪定是否共外道時,是否也需要考慮佛教之外的文獻呢?
二、毗婆舍那不帶任何概念?
概念是想蘊的標誌作用,人們可依它而回憶過去、推想未來;有的概念是從真實而來,有的是概念而來等。由於毗婆舍那的修習是從心、心所及色(即名色)等真實有為中著手,是故認為:修觀必依第一義為緣,不能攙雜一絲毫的概念(施設)在內的。然而,如在修習不淨觀、四界分 別觀,或是塜間觀中,一開始在趨於不迷戀與離貪時,概念的比例頗重。又如在以四十行相思惟五蘊 ,如病、如癰、如箭等,一開始也「勝解作意」不免有概念的成份。所以修習毗婆舍那時,或多或少可以帶著不同程度的概念。
《佛教的禪修》論文下載 http://santavana.org/images/2017/02/budmedipdf.pdf
筆錄:靜瀾 / 圖片:靜瀾

阿闍梨在紐約長島靜瑞軒開示「緣起」(2017/09/17)

2017917日,阿闍梨在紐約長島靜瑞軒開示「緣起」。

「緣起」這一詞是由 paṭicca緣於)及 samuppāda(生起)兩個字組成的複合詞。世尊解釋「緣起」是 “imasmiṃ sati idaṃ hoti, imassuppādā idamuppajjati.” (ma. ni. 1.404, 406; saṃ. ni. 2.21),以前中譯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imasmiṃidaṃ分別譯為「此」和「彼」,看起來像是兩個東西,其實都是一樣指「這」。繼續閱讀▸ “阿闍梨在紐約長島靜瑞軒開示「緣起」(2017/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