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法談:安般念——止觀修行的核心法門

A translation is available for English readers, please click on Ānāpānasati: The Core Practice of Samatha and Vipassanā

(20250309 禪一開示)

安般念的意義與傳

安般念(ānāpānasati)是佛教中重要的止觀法門,其中ānāpāna指的是呼吸,而sati則意為正念。這一法門由佛陀親自教授,歷經傳承至今,成為佛教中最廣為人知、易於接觸與學習的修行方法之一。在巴利佛教的記錄中,佛陀教授的修行方法共有 38 至 40 種,這些方法在《大智度論》中也有相近的記載。

禪修的語源與止觀的本質

「禪修」一詞來自中國佛教,而日本佛教則稱之為zen。然而,對應印度佛教的名相是bhāvanā,意思是聞思修的「修」——產生、增長之意。而話頭禪或參話頭,則是中國佛教特有的修行方式,由宋朝的大慧宗杲所創。初期佛教的教法並不稱為「禪」,而是強調止觀修習,即「戒定慧」中的「定」與「慧」,以及八正道中的「正見、正思維(慧)」與「正定(止)」。真正的佛教修行應該兼顧止與觀,而非偏廢任何一方。

安般念的修行與利益

安般念的修行最早記載於《相應部》,其中收錄了佛陀在第一次結集時的開示。佛陀明確指出,修習安般念能使身不疲憊,眼不疲憊,帶來極大的利益。佛陀甚至表示,他在成佛之前正是透過此法門獲得巨大利益,因此勉勵比丘們應當精進修習。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諸佛及其弟子皆修習止觀法門,而安般念正是其中之一。此外,四無量心等法門亦在其中。

安般念的普遍適用性

修習安般念不需額外工具,因為只要身為人並擁有呼吸,即可隨時修行,直至生命結束。此法門能夠幫助修行者透過呼吸建立止觀,進而成就解脫。在初期佛教經典中,安般念常與七覺支相結合,以達到明與解脫的境界。

安般念十六特勝

關於安般念是否僅為奢摩他(samatha),北傳與南傳論述有所不同。《大毗婆沙論》認為安般念僅屬於奢摩他,《清淨道論》之「業處品」也偏重在奢摩他。然而,《俱舍論》則不認同這種說法,認為若此法門僅有奢摩他,則難以達到究竟解脫。因此,完整的安般念應該有十六個步驟,也就是漢傳佛教所說的「十六特勝」,即:

  • 身念住(四個步驟)
  • 受念住(四個步驟)
  • 心念住(四個步驟)
  • 法念住(四個步驟)

其中,前四以奢摩他為主,中間八步兼具奢摩他與毗婆舍那,最後四個以毗婆舍那為主而邁向道果。

修習安般念的功德

若未證得道果,安般念仍帶來諸多功德:

  1. 今生證得欲界近行定:煩惱減少,善心容易生起,不善心亦能迅速察覺,進而增長喜悅。此境界對於來世極為重要,能招感欲界人天善道。
  2. 證得上二界禪那:此為極為殊勝的重善業,即便臨終時遭遇困境,亦不易改變其往生上二界。
  3. 修習十六特勝:若修至受、心、法念住,即能增長毗婆舍那的力量,確保來世不墮惡趣。如《法句經》所言:「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

安般念的修習方法

禪修的方法可透過見、聞、觸三種方式把握所緣,例如:

  • 例如「聞聲救苦」,是透過「聞」的方式來把握和修習悲無量心。
  • 修界作意,則是透過「觸」來觀察身體的地水火風。
  • 修不淨觀,則藉由「見」觀察屍體,從而培養對色身的不執著。

然而,安般念主要與「觸」相關,修行者應專注於上嘴唇與鼻端之間的觸覺,而非辨別氣息的左右流動或深入鼻腔內部。正確方法為:

  1. 確定呼吸的接觸範圍:注意呼氣與吸氣重疊的部分,避免關注其他細節,如四大的變化等。
  2. 訓練正念(sati)與正知(sampajañña
    • 正念:記住所緣,不讓心散亂。
    • 正知:清晰分明地覺知每一次呼吸的進與出。

數息法的應用

在安住於所緣後,可開始數息:

  • 1 8(或 710:不同傳承有所不同(不建議超過10或低於5)。關鍵在於不讓正念中斷。
  • 決意保持不間斷:決意不要中斷,提升警覺性。當相續不斷時,則能成就定。

若修行時出現昏沉,可能有兩個原因:

  1. 方法不清楚:應重新檢視是否正確理解修行步驟。
  2. 身體疲憊:應在禪修前充分休息,避免因疲勞而影響禪修狀態。
小小禪舍,僅容數人。圖為參與禪一的居士禪修前自誦三皈、五戒及《慈經》。

筆錄:Bhikkhunī Sac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