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年10月21日 講次:第1講(共2講) 地點:台灣高雄正信佛青會 第二講 | 👈 點擊閱讀
欲探究此一主題,當先知曉「正性決定」(sammatta-niyāma)之定義為何。
在巴利佛教,「正性決定」即是四道智,尤指初入聖位的須陀洹道智、聖道現前,亦稱作得法眼淨。得法眼淨,多數用來指涉初次證得須陀洹道智;有時,也通於斯陀洹道智、阿那含道智,但這種用法相對較少。另外,初入聖道、道智、進入出世間定、證得出世間八正道、得法眼淨等,皆是進入正性決定的同義詞。
若以《分別論》中的三聚:正定聚、邪定聚及不定聚來看,它屬正性決定聚或正定聚。這裡的「聚」,是指集積、類聚、 財富、財聚,猶如聚寶盆一樣。而此處的「正定」,並非八正道中的「正定」,而是「正性決定」的縮寫。
阿闍梨主要引兩部經典,介紹「如何進入正性決定」:
(1)《增支部》(6. 86)《障礙經》:列出進入正性決定之條件;
(2)《雜阿含550經》卷20。
《增支部》(6. 86)《障礙經》中提到:有六法,任具其一,即便聽聞正法,亦無法進入正性決定。此六法是:業障、煩惱障、異熟障、不信、無欲、惡慧。相反的,若不具業障、煩惱障、異熟障、且有信、有欲、有慧,當聽聞正法時能夠進入正性決定。
1.「業障」:即五無間業 —— 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及破和合僧。一般人云亦云的「業障」,或不如己意時自我解嘲的「業障深重」,只是「阻礙業」,並非真的「業障」。
2.「煩惱障」:指無因見、無作見及無有見等的三種「無」見:
- 「無因見」:眾生清淨是無因無緣,煩惱也無因無緣,清淨與煩惱都沒有因緣。
- 「無作見」:布施、持戒、禪修等任何善法皆無任何作用,惡業也是,業不會帶來的果報。
- 「無有見」:一切因果業報、過去、現在、未來皆不存在。
論師認為「十事邪見」,歸納起來就是三無見。根據世親阿闍梨的《阿毗達磨俱舍論》,煩惱分「數習」與「猛利」,唯「數習」者為「煩惱障」;前者雖力弱卻時常現起,後者雖力強卻來得快去得也快。
3.「異熟障」:指無因生、二因生。無因生,指的是沒有無貪、無瞋、無癡的善根。缺少三善根,在聞、思、修上會有障礙。二因生僅有無貪、無瞋兩個善根,缺乏無癡善根,亦即是缺乏慧根,因此不一定障聞、思、修三種所成慧,但障聖道。二因的異熟障者,此生可以證得近行定,不得安止;可修四預流支,無法得法眼淨、無法得正性決定;若修毗婆舍那僅得法住智,不得涅槃智,無法在行捨智之後繼續生起隨順、種姓及證得聖道(進入「正性決定」)。另,先天的半擇迦(無男根者)、及先天的二形者皆通煩惱障與異熟障,因為他們異熟如此,使令他們煩惱熾盛;後天的半擇迦(被去勢者)則屬於煩惱障。
4.「不信者」:指不信三寶,亦有說不信四聖諦之人。
5.「無欲者」:指沒有善法欲之人,如當時印度北俱盧洲的人,因福報大而不好樂佛法,不願聞思修。今「北俱盧洲」已不限於當時古印度所描述的地理環境,而廣泛地被用來指涉此類根器之人。
6.「惡慧者」:世、出世間正見皆無;「惡」指有分慧的缺乏,或雖具有慧根,但慧根不完整。值得注意的是,無慧根並非等同無善根,因仍有無貪、無瞋二善根。
綜上所說,凡具以上六法任何之一,雖聽聞正法,亦無法進入「正性決定」、得法眼淨。反之,不具業障者、煩惱障、異熟障、且是有信者、有欲者、及有慧者──若六法皆具,當聽聞正法時,能夠進入於諸善法中的正性決定。
筆錄/整理:禪曦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