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應該養成習慣,每天唸誦三皈依、讚頌三寶、五戒和作懺悔。其中,讚頌三寶的功德,這個功德的內容就是真正三寶的內容。因此,每天讚頌三寶、唸三皈依、五戒等,等於是每天都憶念著佛法僧三寶,如果我們不了解佛法僧三寶的內容,只是淪為一種相信,這種相信比較不容易持久,除非這個人有宿世善根、根器很好,否則,因為不知道所相信的內容是什麼,而難以持久。
無論在佛教乃至其他宗教,都會有一些信仰者很膚淺,也就是所謂幾分鐘熱度,無法持續。當三、五分鐘的熱度消失後,有些人甚至把宗教團體視為一般世俗性的社交團體,只是透過它來認識、結交朋友,甚至將宗教團體當作做生意的對象,而慢慢忘失為何參與這個組織、在裡面能學到什麼。如同做冰敷、熱敷一樣,只是敷幾秒鐘,一旦把冰塊或熱水拿走,只是皮膚的表層有點餘冰或餘熱,不久又回復原來的溫度,因為這個敷沒有滲透。
不說別的宗教,我們可以看到,單單在佛教裡面也會有一種人,只是追求新鮮感,哪裡有新鮮感就去哪裡,但卻沒辦法持續深入。比如參加讀書會,只是讀幾次,並沒有真的興趣去讀透一本書,所以不能持久。禪修也一樣,聽經聞法也一樣,只是追求新鮮。這個新鮮就跑來這邊,那個新鮮就跑去那邊,一直不斷地更換。他可以參加很多讀書會,參加很多禪修活動,但是只是因為好奇、想嘗鮮。
這種新鮮感是一個過程,難免都會有,但是如果之後沒有持續,最終還是難有所成。比如說憶念三寶、唸三皈依:我十多歲學佛的時候就聽過有一些弘法的居士或長老說,有些人學佛久了,會倚老賣老:唸三皈依嘛,早唸過了,五戒嘛早唸過了,八戒嘛早唸過了,問他唸了幾次?就一次──只唸過一次三皈五戒,參加過一次八關齋戒,只參加一次讀書會,之後就都沒持續了,然後別的讀書會他又去參加,過後沒有一個讀書會是有持續的,就像滷豆腐豆干沒有入味一樣。所以懺悔、三皈依、五戒等,不要只是求一個新鮮。倘若只是把宗教活動當做嘗鮮的機會,而沒有持續深入,就如同把它當作社交一樣。
有一種純粹是信仰,這種信仰的新鮮感帶來歡喜,我們也不否定它,這是一個過程。信仰只有歡喜是不夠的,進一步要生起堅固心。這個堅固是跟聞、思慧有關係的,跟後面的滲透性有關,所以聞了之後要滲透是要靠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慢慢滲透進去,因此這兩種慧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們學習佛法,乃至這共修會裡面的內容,最好各位慢慢地去滲透它,深入進去,變成一種堅固性,而不是只有新鮮感跟歡喜。如果我們學佛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還是在追逐初次見面時陌生新鮮的那種歡喜,表示這個人雖然學佛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卻沒有真正深入,只是一直停留在淺表,在表面上跑來跑去,沒辦法真的定下心來深入,這是跟散亂心、以及沒有定下心來好好學習有關係。所以,佛法僧三寶不要因為唸過一次就說早就唸過,要不斷的溫故而知新,慢慢的深入、滲透,才能長長久久。
筆錄/整理:靜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