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精舍1/13-14禮請寂靜禪林住持開印法師來指導安般念,這次是內部學員的充實,故而連海報也沒有公告。人數雖然二十多位,但大家都有不錯的基礎,所以老師也就可以詳細地、深入地引領學員進入安般念的操作體會。
凡有聞思基礎者,應該能夠從老師的指引中,掌握到入出息念的修學次第。以下,將所學的記錄,提供大家參考:
論究「安般念」(亦稱「身至念」「入出息念」等)的次第,從契經來說,修止有三個步驟:1、入出息,2、長短息,3、遍身息。
然從論書修止的教導而論,也有三種相(nimitta或翻為徵兆、標誌)需要把握:1、遍作相,2、取相,3、似相。(這次禪修的學習目標,以遍作相和取相為主)
老師的教學經驗,是以三種相的大架構,再從中引入契經的三個步驟。
首先,來說明第一個「遍作相」。遍作,就是預備、準備的意思。
直接以契經的三個步驟契入的人也是有的,但屬於少數善根深厚的人,對一般根性來說,可在三者之前外加四個前方便:
【一】將注意力從外收攝向內,以全身為目標,所緣大,心就易專注。
【二】再將專注力逐漸縮小到臉部。
【三】再縮小到鼻端或人中處,去察覺三個點:
A指air,即氣息,入息和出息,也可稱為「境」。
B指body,是身(等於鼻端或人中處),也可稱為「根」。
C指contact,即「息(A)」和「身(B)」的「接觸點/範圍/重疊處(C)」,也可稱為「觸」。
在分別這三點之後,要清楚我們現在是修止,故專注焦點要放在C(觸所緣)。然而,若注意力放錯地方,如注意A則會隨息進出而無法培養定力;倘若注意B則會去觀察身觸之四大變化,冷熱是火大,柔滑是風大,堅硬是地大,粘著是水大,這就轉去注意四大或四界分別觀,而不是在修安般念之止了。所以應專心於C點上,因為「相(nimitta)」是從同一個點上培養出來的。
上面説的A和B不是沒用的,只是此階段重點在修止,若待止成就後要轉修觀時,注意力即要轉換到A和B了。
【四】增入「數息」方法。南北的數息方式繁多,今取十為數息的方法。能於C點守住穩定十五分鐘後,就可運用「數息」加強正念的力量;又十五鐘不亂,則可放掉數字進入正知的加強,只須清楚了知息之進出,讓相更加穩定。到這裡,才是契經所言的第一個步驟「1、入出息」。於C點穩定不亂就是「遍作相」的學習完成。
須明白,將心力放在同一「相」上是培養正念,而放在覺知「入出息」上則為培養正知。
其次,來說明第二個「取相」。大意如下圖所示:
專注入出息,剛開始一定由前五門之一的身門起步,特別是身觸(觸所緣或上述的C點)。上一個遍作相的重點,不外乎將注意力攝持於色身後,就尋找ABC,又以C點為目標(每次的標誌位置不同沒關係),為了加強專注C點的念力,增一數息為方便,當數息穩定後就進而增強正知,放掉數字而清楚了知息入息出,此即是完成第一階段的功課。
若詳細說,以C點為目標時,這個觸點其實屬於真實法,真實法是有生滅現象的,故需明白此時重心應在修止,不必去分別觸點的變化,應將注意力放在C點或觸點上建立入出息的「常」相(概念或施設paññatti,prajñapti)上,論書譬喻如一軍隊的進出城門,你只要守在城門了知其進或出即可(或喻為鋸木的觸點上往返),也唯有保持在同一點上,才會累積出所謂的禪相,並進入「似相」。其實,這裡頭須分辨的是,C點或觸點是由「身門/特指身觸」(觸所緣)進入「意門」(法所緣)的關鍵處,只是「遍作相」的階段,重心在身門,然而只要加強正念正知後,自然會進入意門(法所緣),換言之,行者的內心將不再為身根的變化而受到影響了。
第二個「取相」的學習,剛開始還是有前五門的身觸感覺,但它占的時間不多,很快地其將以純意門法所緣(入出息的相)為專注點。在進入法所緣的階段,強而有力的正念正知,也很快地可從契經的「1、入出息」,培養出「2、長短息」。
長短息,是指於C點上入出息往返摩擦的時間之長短,但並非去分辨前後息的長或短,一旦落入分別就是妄想了,所以此階段只須覺知與體驗息在同一點上摩擦的時間之長或短即可。當我們能體驗息同在一點上穩定十五至三十分鐘(或更長時間)後,即可繼續進行契經的第三個步驟「3、遍身息」。
「遍」是一切,「身」是息,意思是指入出息的前中後一切過程,也就是說,此階段我們必須增強正念正知,去體驗息在摩擦點上的整個過程,注意力就不去分別它的長短了。當我們對於全息(whole breath)的進……,或息的出……,沒有漏失,於這穩定的點上,將會慢慢累積出禪相,要出現在C點上的禪相才是正確的禪相。剛開始也不要去注意禪相,要繼續覺知氣息進或出的全部過程。等相穩定及確定已經結合之後,才將心的專注力移至禪相上。此時,也將進入「近行定」。(南傳認為是屬欲界的定,有部認為「未至定」是屬色界所攝定。)
這次的禪二時間雖不長,但老師對於方法的說明已相當完備,希望他日因緣成熟,有福報再禮請老師前來指導安般念之「觀法」的部分。
文:開仁長老 / 圖片:六龜般若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