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善根」對修行的意義

2017年11月17日,阿闍梨於溫哥華湯月明老師的無弦居,向當晚的聽眾開示「三善根」。阿闍梨依經論將善根定義、分類、對修行意義及如何培養善根等解說一遍。

「根」的作用,如一棵樹的根,根能吸收水份和土壤中營養成分,以滋養和茂盛。是故「善根」能像樹根一樣,生發其它一切諸善法。如《入阿毗達磨論》說:「能為根,生餘善法,故名善根。」

「三善根」即無貪、無嗔、無癡善根。在結生時,眾生的善根就有區別。根據巴利注釋書的分析法,惡趣眾生都是無因生,即缺無貪、無嗔、無癡三善根。色、無色上二界眾生都是三因生,即具足無貪、無嗔、無癡三善根。人較為特殊,人類可以有無因、二因、三因三種。無因生的人是與惡趣打了擦邊球,一般具有先天智障、殘疾等異熟障的人,連聽聞佛法成了困難。現今可以聽聞佛法乃至從事善業的人多數應是三因和二因的。先天領悟力好,舉一可以反三則可能是具有慧根的三因生者。

「三善根」對修行的意義,在《相應部》(1.23)的「纏結經」(jaṭāsuttaṃ)里,有一個很好的偈誦:「住戒有慧人,修習心與慧;熱忱智比丘,彼當解此結。」這個偈誦也是《清淨導論》序文中的開篇的偈誦,是整個《清淨導論》的大綱。這裡的「有慧人」指三因生,先天具有慧根。「住戒」的「戒」包括「止持」和「作持」。中國字上來理解,「戒」(《說文解字》是左右雙手持戈的兵器,有警誡義)似乎只能表達出禁止的意思。其實,「戒」不止有禁止、不可做,它應該還有義務行、應該去做的意思。如《大智度論》中說:「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有「修習心與慧」:即當修三摩地(定)與毗婆舍那(觀)時。「熱忱智比丘」中的「智」指的是「應用慧」,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事,什麼時候應該修習什麼法。對於著重利他行的菩薩道者,不僅要知道對自己應該修什麼,還應該知道對什麼人應該做什麼,類似「善巧方便慧」。「解此結」中的「結」指內結、外結等諸煩惱。可見,善根貫穿行者從開始修學到最後證得涅槃,非常的重要。

「三善根」的另一種分類方法,是如《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裡所分類:福分善根、解脫分善根及達分善根。這三善根,可以配合古上座說一切有部的修道次第的前三個階段,即順福分 – 順解脫分 – 順抉擇分,來一起解說。

「福分善根」:能作生天種子,若在人中生豪貴家,有大威勢,多饒財寶,眷屬成就等利益。福業修得好,可以改善來世再生的品質。包括內容是三福業事:施、戒、修。這裡的修是指慈心禪。

「解脫分善根」:作解脫種子,必至涅槃,只是遲早的事。包括的內容則是「聞」和「思」。「聞」是指聽聞佛法;「思」則特指修習「五停心觀」和「四念住」,把所聞來的教理,開始發現發生和經驗在自己身心上。菩薩道行者在「思」的階段,不但要把聽聞來的佛法發現發生在自己身心上,還要發現發生在他人身心上。「解脫分」也是「聞、思所成慧」。

「達分善根」:也稱「抉擇分善根」,是「修所成慧」的部分。「抉擇」指涅槃、滅。內容包括煖、頂、忍、世第一法四個階段。「煖」,即像熱可以燒掉煩惱,即見生滅法。對照巴利佛教的修行次第,則是行道智見清淨中的成熟「生滅智」階段。《法句經》說:「若人活百歲,不見生滅法,不如活一日,得見生滅法」。「頂」位是終不斷善和決定種姓前的頂點智,對照巴利佛教相當「行捨智」。「忍」位則是決定種姓了,只有一剎那,接著聲聞種姓的人則證得聲聞道果,佛種姓則證得佛果。

結生善根是無行的人,就會常常、主動去做。例如福分善根中偏施、戒的人,凡是布施或持戒會覺得很歡喜和主動地去做,但聽佛法開示不一定會歡喜和主動。解脫分善根的人,對學習佛法、聽開示、禪修,會很好樂。據此我們可以大概指導自己的善根在哪裡,哪裡有不足需要下功夫。善根對我們的修行如此重要,那該如何培養呢?

《瑜伽師地論》卷55中有一段可說明:「問:善根生時,依幾種事而得生耶?答:若略說,依八種事:一、施所成福業事;二、戒所成福業事;三、修所成福業事;四、聞所成事;五、思所成事;六、餘修所成事;七、簡擇所成事;八、攝受有情所成事。」對照《大毗婆沙論》中的三善根則可看到,前三項是「福分」的部分,第四和第五是「解脫分」的部分,第六和第七是「達分」的部分。第八項「攝受有情所成事」的「攝」即愛護(saṅgaha)義,是利益有情,菩薩道行者更應該在利他中圓滿這一善根。

筆錄:靜瀾 / 圖片:靜瀾